学科融合绽繁花 实践育人结硕果
小学部跨学科主题教学汇报
为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学科融合,展现跨学科教学成果,我校小学部于7月4日举办跨学科主题活动汇报大会。会上,小学部的李莹、王冠、聂驰原、王靖怡、潘君、聂赵育六位老师,分别代表一至六年级,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分享了一系列趣味盎然、意义深远的跨学科活动实践过程与体会。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在融合中提升素养,充分展现了各年级跨学科教学的特色成果。



一、汇报逐彩,融合共进
《会走路的图形——一年级》
传统的队列训练方式,机械的口令和重复的动作,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比较薄弱,对图形的认知并不清晰,在队列训练中难以准确把握位置和方向。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集体协作意识尚未建立,在团队活动中缺乏默契和配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队列训练变得有趣又有效呢?一年级跨学科教研团队依据各学科新课标理念及要求,进行了多次深入研讨,最终确定了以《趣味齐步走》为课题,"图形认知"为切入点,构建起体育、数学、美术、道德与法治四维融合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队列技能,提升核心素养。

《“蚁”探究竟 跨界成长——二年级》
在春意盎然的户外课堂,草丛间穿梭的小蚂蚁成为孩子们观察的焦点。作为牵头学科,美术课以蚂蚁为灵感源泉,引导孩子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蚂蚁的形态结构,用丰富的综合材料展现蚂蚁搬运食物的动态场景。科学课上,教师带领孩子们探究蚂蚁的生物习性,揭秘蚂蚁群落的生存智慧,让美术创作有了科学知识的支撑。语文课中,蚂蚁化作寓言故事的主角,孩子们通过文字描绘蚂蚁的勤劳坚韧,为美术创作赋予了文化内涵。体育课则借鉴蚂蚁整齐的队列行进,开展团队协作游戏,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知美术创作中表现蚂蚁群体的活动意义。通过多学科联动,孩子们不仅提升了美术创作能力,更实现了知识的跨界融合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成长。

《探索“天气”之旅——三年级》
三年组的老师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关于“天气”的奇妙探索之旅。英语课堂选用第一单元It’s a sunny day. 学习“sunny、rainy、snowy、hot、cold”等描述天气的实用词汇,并通过生动的对话练习打下语言基础。科学课堂则引导学生化身“小小气象分析员”,借助图片与实例清晰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学习观察现象并推断长期气候特点,锻炼了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堂成为亮点,学生们选择喜爱的天气或气候类型,创作“和家人外出旅游”主题画作。阳光海滩、雨中森林、冬日雪景……画笔不仅描绘了温馨场景,更融入了他们对天气、气候知识的理解。本次跨学科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学活用,有效提升了英语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深刻体会到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联系与应用,收获满满!

《“绿”意寻踪 绘“植”成册——四年级》
在万物生长的时节,校园里的树木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他们提出“没有种子能否让生命的绿意延续?如何留住绿色奇迹?”等驱动性问题,于是四年组师生携手开启以“绿”为纽带的跨学科探索之旅:语文课赏析诗中绿色意象与情感、积累优美词句、撰写观察日记;科学课在温室基地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根、茎、叶的形态与功能,开展植物繁殖实践,撰写绿植生长手册;美术课上学生运用绘画技巧,结合植物结构与想象力完成创作。学生们将语文课的观察描写技巧、科学课的植物繁殖知识、美术课的形态绘色技法融合应用,完成了《植物成长手册》跨学科作品。本次活动从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好奇与疑问出发,语文感受绿色的诗意之美,科学探究绿色的生命奥秘,美术创造绿色的奇幻世界,不仅在知识层面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与拓展,而且在能力与素养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加关注身边的绿色植物,发展了细致观察、语言表达、科学探究和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立体农场”筑梦记——五年级》
当科学老师在《立体小菜园》一课中讲到“这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能实现少用地、多生产的目的”,学生们立马想到我校新建成的温室基地,随即五年级师生共同明确驱动性问题:为提升温室大棚的空间利用率,我们可以建造怎样的立体农场?最终决定运用项目式学习的办法解决。组建团队后,团队成员在科学、数学、微机和美术老师的帮助与温室基地管理员的指导下,经历实地勘测、查阅资料、项目分组、绘制图纸、购买材料、动手操作、种植培育的七个阶段,并将6个项目化成果在温室中进行展示。团队成员并没有结束项目之旅,而是持续关注立体农场,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小鱼的存活情况,进行后期的跟踪管理。在本次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已然收获了关键能力,能够技术检索创新、科学分析数据、精确计算、精准绘制设计图;从“纸上谈兵”到从容应对发霉、植物枯萎等突发状况;坚持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懂得生命需要用心守护。

《“智”理垃圾 “创”美校园——六年级》
针对我校六年级学生发现的卫生间垃圾混投导致保洁阿姨二次分拣负担重的问题,我们六年组师生开启了跨学科活动。以信息技术课堂为核心,组织学生设计垃圾分类模拟游戏,在趣味互动中掌握分类知识并激发宣传创意;同时,该项目巧妙融合多学科力量:在科学课上深入学习垃圾处理与环保原理,为精准分类打下基础;在语文课上化身“环保宣传小使者”,练习即兴发言技巧,提升面向他人推广垃圾分类的表达能力;在美术课上动手创作宣传海报与环保主题手工作品,将环保理念转化为视觉艺术。最终,选取一处合适位置规范摆放了四种分类垃圾桶。此举显著减轻了保洁阿姨的负担,改善了校园环境。此次活动不仅让垃圾分类知识生动入心,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语言表达和艺术创造能力,成功引导他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成为校园环保的践行者与宣传者。

二、学科相融,思悟共长
此次汇报大会,以生动的实践证明:跨学科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让学习回归生活本真。孩子们在图形中学会协作,在蚂蚁身上读懂团队,在天气里看见世界,在绿植中感悟生命,在农场里践行创造,在垃圾分类中理解责任——这些成长,正是学科融合的生动注脚。这次大会,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教育理念的传递,当学科的边界被打破,知识会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课堂会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小学部将继续深耕实践土壤,让跨学科之花绽放在校园每个角落,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跨界学习,在实践与创造中全面发展,成长为有智慧、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