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共研讨,思维碰撞促成长
我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组于6月5日开展了“走近民法典,保护人身权”主题教研活动。全体道法教师参与,共同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活动中,周承辰和生雨竹两位年轻老师围绕七下道法第十课第二框《保护人身权》一课,呈现了两堂具有不同个性和特色的研讨课。
周承辰老师从生活实际案例出发,通过多媒体展示多起人身权受侵害的案例,如网络暴力导致名誉权受侵犯、私自公开他人照片侵犯肖像权等,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人身权保护的兴趣。在讲解生命权和健康权时,引导学生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危险,保障自身生命健康,并关爱和保护他人生命健康;对于肖像权,设计模拟场景,运用自己的照片恰到好处地使用AI智能技术,演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侵权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应对方法。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富有幽默感的讲解点燃了课堂,引发了学生的热议,师生在民主和谐地交流互动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以润物无声地方式在学生心中种下法治信念的种子。


生雨竹老师则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围绕 “人身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保护策略” 这一核心议题,层层递进展开教学。教师紧扣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将抽象的 “人身权” 概念转化为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感知 “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 的内涵及重要性,议题的 “生活性” 与 “思辨性” 有机融合,既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又为深度探究搭建了有效载体。生老师还将民法典带入课堂,与学生一起查阅法条,让学生亲身走进民法典,再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生动的活动驱动,让 “人身权保护” 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条文,而是化作学生可感知、能践行的成长指引。如此课堂,既传递了法律温度,更播种了法治信仰。




课后,全体道法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申桂杰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各有亮点,周承辰老师的案例教学直观生动,贴近学生生活,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人身权保护的现实意义;生雨竹老师的议题式教学逻辑严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条文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在情境分析和课堂活动中,给予学生更明确的指导,确保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通过不同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展示与探讨,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对提升道法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会将此次教研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创设更优质、更高效的道法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