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同课异构展创意,携手共研促成长

我校美术组《图形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作者:小学部教导处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5-06-04 13:52

小学部美术教研组于近期成功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聚焦辽海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图形手拉手》一课,由张钟月和王渝涵两位老师分别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全体美术教师积极参与听课与深度研讨。

课堂掠影:创意无限,精彩“异构”

张钟月、王渝涵两位老师精彩演绎辽海版三年级美术课,教研聚焦民族文化与文物修复情境下的图形魅力。教导处副主任刘爱华参与选题并指出了《图形手拉手》一课在图形认知与组合规律教学中的基础性与延展性价值还亲自指导两位授课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帮助她们结合个人教学风格与学生兴趣点,大胆探索传统文化(如民族艺术、文物)与美术课堂的创新融合路径,为本次异构活动夯实了“文化浸润、素养导向”的基础。

1.张钟月老师:民族服饰中的图形密码

张老师巧妙地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引入课堂。张老师化身“图案侦探”,带领学生走进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世界。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服饰中重复、对称、连续等精美的图形组合,分析其构成规律与美感。学生在欣赏与探究中,直观感受到“图形手拉手”(重复、连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独特艺术魅力,并尝试运用所学规律进行图案创作。课堂充满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审美情趣。





2.王渝涵老师:文物修复中的图形探秘

王老师则创设了别开生面的情境——化身故宫文物修复师,邀请同学们“修复”著名的舞蹈纹彩陶盆。她引导学生观察彩陶盆上“手拉手”的舞蹈人形图案,分析其简洁、重复、连贯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在“修复师”的角色扮演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图形排列的规律,动手实践,完成“修复”任务,深刻体会到图形连续组合的秩序美和趣味性,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教研现场:思维碰撞,深度“共研”

课后,全体美术教师齐聚一堂,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了热烈的教研。教师们围绕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展开深入研讨:

第一组:重点探讨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创新性。大家充分肯定了张老师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服饰)进行美育渗透的巧妙构思,以及王老师创设文物修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责任感的新颖做法。两组都认为两位老师成功地将抽象的美术知识(图形组合规律)与具体的文化载体或情境相结合,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第二组:着重分析了教学内容的挖掘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们赞赏张老师在图形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王老师在图形学习中渗透文物保护和历史传承意识。大家一致认为,两堂课都充分体现了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文化理解与审美判断素养。

在分组讨论后,刘爱华主任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性指导:高度赞扬张钟月、王渝涵两位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认为两节课异构异彩,殊途同归,均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并各具特色亮点。并强调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教学策略探索,生动诠释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念。不同路径都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为全组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样本。

智慧结晶:异构同归,赋能未来

在分组讨论成果分享与集体交流中,教师们达成以下共识:

1.情境创设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无论是民族文化情境还是文物修复情境,都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抽象知识具象化、生动化。

2.文化渗透是美术教学的灵魂:将图形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饰纹样、文物图案)紧密结合,赋予了美术课更深厚的内涵和生命力。

3.探究实践是掌握规律的核心:两堂课都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来发现和理解图形组合的规律,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4.同课异构是教研的沃土:不同的教学视角和处理方式,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和借鉴经验,极大地拓宽了教学思路。







本次《图形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教学智慧的深度碰撞。张钟月老师和王渝涵老师以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生动诠释了“同课异构”的丰富内涵与价值。两位老师的“异构”课堂,如同两幅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图形手拉手》的多元教学可能。全体美术教师在观摩、研讨、反思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对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展示,更是一场激发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的深度教研。全体美术教师在观摩、研讨、反思中汲取养分,对如何让美术课堂“活”起来、“厚”起来、“连”起来(连接生活、连接文化、连接学科)有了更坚定的方向。期待未来涌现更多这样的“创意双师”组合,携手绘就我校美育新篇章。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