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匠心传经典 文韵芳华育新人
示范课演绎文学之美
4月22日和24日,锦绣校区迎来渤海大学中文系的300余名学生,八年组语文教师岳朗、曹艳艳以鲁迅的《社戏》与《诗经•关雎》为课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与深度文本对话,为师生呈现了两堂兼具文学温度与思维深度的示范课。
为了呈现最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在集体备课中,组长杨环老师与其他语文组同仁积极听课并给两位老师提出修改意见。每一次听、评课都闪烁着思维碰撞的火花。大家献计献策,经过几轮研讨打磨,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的两节语文课出炉。这是语文组集体备课的有效,高效的成果,体现了语文组教研氛围浓厚,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
在活动现场,思想的火花在经典文本的碰撞中迸发璀璨光芒。
《社戏》:在童真回溯中叩问人性本真
“戏并不好看,但‘我’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岳朗老师以这一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开启了《社戏》的探索之旅。课堂伊始,老师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将江南水乡的桨声灯影带入现实,学生们随即围绕“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展开激烈讨论。
“双喜的机敏不仅是孩童的聪慧,更是未被世俗规训的自由天性”,“偷豆情节中 阿发的主动献盗,是传统乡土文化中私产共有的体现”……学生们在观点交锋中逐渐触摸文本内核。岳老师适时引入鲁迅《随感录二十五》和《上海的儿童》中对现实儿童的描写,以“童真向往”与“现实困境”的思辨,引导学生理解“难忘的不是社戏,而是人性之美”。更在最后化用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来加深学生对人性之美的理解。





《关雎》:千年诗韵映照青春心语
曹艳艳老师以“古典爱情脚本创作”为任务驱动,带领学生开启三重美学探索:浅吟低唱间,师生以古音诵咏再现“参差荇菜”的韵律之美;想象驰骋时,学生用散文诗描绘“琴瑟友之”的浪漫情境,有人写下“春水初生的河洲上,雎鸠的羽翼掠过少年悸动的心跳”;含英咀华中,小组通过分析“君子”“淑女”形象,探讨“发乎情,止乎礼”的教化深意。
“《关雎》展现的不是单向追求,而是双向成长”,“克制本身即是古典爱情的庄严之美”……学生们在思辨中重新定义爱情观。当课堂以《关雎》的配乐诵读结束时,雎鸠和鸣穿越三千年时空,与现代青少年的心灵产生共振。




课后交流环节,面对大学生的困惑“如何在教学中平衡文本深度与学生兴趣?”“古诗吟诵如何创新?”等问题,两位教师都结合案例和自己平时的教学做耐心解答。
两节课由语文组组长周慧君主持。周慧君老师对两位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岳朗老师与同学们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色中体悟着人性美。曹艳艳老师让我们邂逅一眼万年的“爱情”。

两位老师以文字为舟,有对学生思维的启迪,用专业与热忱,在我们心中播撒下热爱语文的种子!
当《社戏》中的人性之光与《关雎》里的礼乐之音在智慧课堂交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教学艺术的绽放,更是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课堂中的生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