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成果(二十六)——废品的高光时刻 2020级5班
一、选定主题
(一)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废旧物品数量急剧攀升,其高效处理与再利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废旧物品的循环再利用,不仅显著减轻环境负担,更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深化其环保理念。鉴于此,本项目紧扣“废旧物品创意改造”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挖掘废旧物品的潜在价值,进而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绿色生活习惯。
(二)驱动问题
经过2020级5班全体同学的深入商议与热烈讨论,我们一致选定“废品的高光时刻”作为项目主题,并围绕核心问题——“如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改造?”展开探索。在这一驱动问题的引领下,项目小组迅速明确了目标,精心设计了整体实施思路,细致梳理了项目流程,并合理确定了团队成员的分工,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制定计划
(一)明确项目目标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与强烈责任感,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减排,积极投身于各类环保行动。
激发创新思维: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与想象力,引导他们从废旧物品中发掘灵感,进而进行独具匠心的创意改造。
强化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显著提升学生的手工技艺与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打造高效协作的团队氛围。
(二)确定团队分工
团队分工表

三、活动探究
(一)了解生活垃圾现状
同学们通过查阅专业书籍、进行网络检索,以及深入城市一线环卫工作场所实地考察,全面了解了家庭生活垃圾的种类、分类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利用等情况。


(二)制作生活垃圾观察记录表
同学们从身边的垃圾入手,开展深入调查,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紧密贴近生活实际。他们依据实际情况,对各类垃圾进行细致的分类处理,积极探索并找出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逐步掌握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


(三)破译“垃圾”,有“圾”可乘。
同学们尽情挥洒想象力,运用灵巧的双手精心制作了表格、绘图以及PPT。他们通过这些直观的形式,向众人详细展示了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途径、厨余垃圾的转化价值、其他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垃圾背后所蕴藏的深远用途。












四、作品创意
1.收集废旧物品
同学们积极在校园内外搜集各类废旧物品,包括废旧纸张、塑料瓶、玻璃瓶、布料碎片、金属罐以及雪糕棍等。他们依据材质和形状,对搜集到的废旧物品进行细致的分类与整理。通过这一亲身体验,同学们不仅直观感受到了废旧物品的庞大数量和多样种类,还逐渐培养了对废旧物品的敏锐洞察力和分类意识。

2.设计说明书
同学们细心审视分类后的废旧物品,深入思考其潜在的改造可能性。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精心设计出创意改造方案。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完善初步设计方案。在将废旧物品与实际需求巧妙结合的过程中,他们构思出了既实用又美观的创意作品,不仅锻炼了创新思维,还提升了设计能力。

3.动手制作
同学们依据设计方案,精心挑选工具和材料,着手投入制作。在制作环节中,老师和家长们悉心指导,热情帮助,提醒同学们注重作品细节,确保质量上乘。同时,他们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反复调整,不断打磨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还增强了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亲身制作,大家深刻体会到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乐趣与成就感。





五、成果交流
在这次温馨而充满创意的交流盛宴中,孩子们如同小小魔法师般,用他们满载爱心与热情的双手,将那些曾被遗忘的废旧物品一一唤醒,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深厚的情感价值。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他们心灵的自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这次交流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无尽的快乐和成就感,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关爱地球、勇于创新的美好种子,这些种子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引领他们成为传递绿色希望、点燃创新梦想的温暖使者。

六、反思评价
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不仅深植意义之根,更绽放价值之花。面对环境污染对生活家园的侵蚀,尤其是垃圾问题如暗流涌动,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漩涡中心,我们的小学生们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成为关注环境的敏锐观察者。毕竟,在垃圾的循环链中,无人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是那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此次活动,如一座桥梁,紧密连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能力,引领他们跨越认知的边界。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亲手实践,我们旨在为同学们揭开垃圾背后的知识面纱,让环保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更重要的是,我们期望激发他们的行动力,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减少垃圾、精准分类、变废为宝的实践者,共同为地球母亲编织一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