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中国年》
2023级11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更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辞暮尔尔,烟火年年;朝朝暮暮,岁岁平安。春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心中最美丽的童话。为了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孩子们联结课堂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二年十一班全体同学在寒假期间开展了《中国年》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孩子们通过书法、绘画、古诗词、活动等方式,走出传统课堂,了解书本外的广阔天地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孩子运用多学科知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活动策划与分工
本次活动本着“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宗旨,以探寻中国味、中国年为依托,在班主任王老师的指导下,二年十一班全体同学们在享受与家人共同欢度乙巳蛇年春节的同时,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孩子们通过探索的方式,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同时也认识了不一样的语文,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

活动由四个任务组成:年味“写”出来、年味“绘”出来、年味“话”出来和年味“玩”出来。孩子们在多样的活动中收获了不一样的自己,我们一起快来欣赏吧!
小组成员:

二、活动过程
首先,全班共同参与“年”的来历探究,孩子们以查资料、绘制思维导图、家庭会议等形式去发掘“年”到底是什么。






通过探究发现:“年”的来历源于古代的一种怪兽,头长触角,特别凶猛。每到除夕就来危害民间。后来人们为了赶走“年”,就采取放鞭炮、穿红衣服、敲锣打鼓等方式,这些慢慢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
活动一:年味“写”出来
年味,是春联上的那一股笔墨香。裁剪红纸,饱蘸浓墨,将祝福与期许凝于笔端,一笔一画间,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流淌在指尖。“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古韵诗词不仅描绘了新年的喜庆氛围,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让孩子们感受新年氛围的同时也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





活动二:年味“绘”出来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学生们通过手抄画、剪窗花等形式,将春节习俗绘制出来,活跃的文字配上鲜艳的图画,在形成一幅幅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活动三:年味“话”出来
岁月添新,春满山河。烟火璀璨,映红夜空。即使时代变迁,春节的传统依然在孩子们的心中闪耀着光芒。春联的平仄、上下联如何区分;春节习俗有哪些;藏在古诗里的春节都有什么,让我们共同来聆听孩子们诠释的声音吧!
春联小知识:
春节习俗讲解:
诗词诵读:
活动四:年味“玩”出来
非遗手作、传统运动、滑冰车、放鞭炮、猜灯谜……传统的民俗活动都是中国优良淳朴的民俗文化,亲身体验比看书更有意义。一起包饺子、做年夜饭,全家一起出动才是真正的阖家欢乐呀!








民俗活动:
三、学生和家长总结
学生感受:快乐的寒假里,赶上春节,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探寻年味,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书写春联、制作手工、朗诵诗歌、绘制手抄画等形式去发掘中国年的意义,使我们不仅深入地了解了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还提高了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能力。
家长感悟:这个寒假、这个年都过得非常有意义,是孩子们从书本走向生活的重要桥梁。通过这次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近距离感受了传统习俗、手工艺术和各民族风情的魅力。在亲身体验中,将情感与中华传统文化建立起了链接,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在心中的沃土里扎下了根。
四、班主任评语
冰雪消融,溪水潺潺;万物复苏,冬去春来。寒假不虚度,成长不止步,同学们把握精彩时光,一份份特色的语文学习成果,见证着二年十一班的孩子们寒假中的收获与成长。这场文化之旅,使孩子们深入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二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生活悄然而至,充满了未知和挑战,需要孩子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孩子们通过本次活动,勇于挑战自我,在充满希望的未来时光里,细数流光致过往,乘风破浪再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