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美育人,美美与共(作者:王渝涵)

读《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有感

作者:王渝涵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4-03-28 10:29

本书由美国的雕塑家、艺术顾问伊莱恩・皮尔・科汉(Elaine・Pear Cohen)和视觉艺术专家鲁斯・斯特劳斯・盖纳(Ruthstraus Gainer)合著,尹少淳译编。本书讲述了美术在儿童成长阶段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作者从课堂中的教育案例延伸到教师的感悟。一幕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

第一章讲美术与儿童。主要探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美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意义;第二章讲美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美术能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观察物品以及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第三章美术与学校,主要探讨美术与其他课程结合的可能性。

在读教育案例时,一系列的课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对周围熟悉的符号、事物、人物进行创作,比如《用自己的名字画画》、《我的家庭往事》、《送给母校的礼物》等等。美术作为一场兴趣“游戏”,启发学生对熟悉事物进行联想和创新,即便是绘画基础薄弱的儿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画出一幅丰富令人感动的作品。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文字尚未发展完全,绘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为儿童提供了思想和情感的链接,创作出一幅幅充满情绪的作品。这比用词语描述更加生动。

在学校上课时,我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每次完成作业后学生都会问我画的“像与不像”、“好与不好”,在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了答案。作为教师应当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并适当给予建议,充分尊重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在这过程中认识自我、表达情感、发展自信。

书中的一个教育理念我十分认同——美术是多元化的。这不禁让我想到学校的项目式学习。在《落叶清扫机》、《锦州印象 追寻红色印记》、《辽西木偶戏探究》中美术这一学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制作收集器时学生对尺寸的制定和对收集器外观的设计,在红色展馆中很多历史物件再复制时对外形的把控及展馆的展陈设计,木偶戏的服装及舞台布置都需要用到美术的知识。想到这,我不禁茅塞顿开。在课堂中美术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互结合,一起学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把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融入,相信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收获。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我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不仅传授学生绘画中的技能,更要注重美术创作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技能成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多学科融合,创建一个多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敢于提问,促成学生深度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新型课堂。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