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思维之花,在整本书阅读中悄然绽放

“深入学习理念下整本书阅读策略”课题研究进程

作者:任意源、王尹彤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1-12-21 15:17

随着科研处副主任顾小华主持的“深入学习理念下整本书阅读策略”课题的推进,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阅读思维体系,形成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研究逐渐深入。课题组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从认知到习得要经过专注阅读、持续阅读、科学有效地思维训练过程。这个过程中阅读策略是促进学生终生阅读、深入阅读的“助力器”。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从浅表阅读转向深度阅读,最终建立阅读思维呢?

课题组近期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实践了整本书阅读“发现故事主题”的“思维三步法”。

1.抓住故事里的三个要素:人物、背景和困难。

2.使用“某人—想要—但是—所以—然后”对故事快速做出总体概括。

3.总结从故事和角色里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发掘主题。

学生们在教师的思维引领下,进行文章主题、内容、结构提纲契领式地把握,津津有味地投入到阅读的思维训练中。




01抓住故事里的三个要素:人物、背景和困难

学生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先明确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故事人物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波折。找到这些就建构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这样对全文主题和写作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

02使用“某人—想要—但是—所以—然后”对故事快速做出总体概括

学生说:在学校里,老师往往会让大家讲一讲故事梗概或者复述整个故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有的同学也不知道如何概括和组织语言。任老师讲解后,我知道可以试着用“某人……想要……但是……所以……结果……”用这样的句式来总结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又是提炼概括能力训练,也是表达训练。有了这个思维支架,我读每本书都有了更深入地思考。

03总结从故事和角色里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发掘主题

学生们了解了方法,师生共读了《童年》这本书,在小组合作探究后,同学们纷纷上台分享了自己的收获:

学生说:“《童年》写的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作品揭露了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知道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我对这本书中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当时的社会黑暗无比,贵族们无止境地剥削、虐待奴仆、小市民庸俗自私。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染上了恶习,很少有人幸福。女人们没有地位,常会遭受丈夫的欺压。但是,少年高尔基在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等善良正直的亲人朋友影响下,自小便养成了善良、正直、酷爱读书、坚强等美好的品质……

学生说:“阿廖莎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中,外祖父性格残暴;舅舅们把金钱看得比亲情还重要,自私又贪婪。只有外祖母给予他一缕爱的温暖。我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候的悲惨遭遇。和阿廖莎比童年,我觉得我自己是多么幸福:有父母和亲人疼爱,生活无忧无虑,可是有时却并不珍惜…”

…………

小组汇报精彩纷呈,学生们在交流中提升了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思维力、整体思维力、反思性思维力。










04学会创作,让孩子成为“成熟阅读者”

认知、训练、习得,学生会从书目中熟练运用三步法。若以整本书“思维三步法”为梯,帮助学生迁移所学的方法,借助发现故事主题的方式读懂文本,同时还能够使用阅读中所习得的小说构成要素。自己可以初步创编故事,那是我们研究的终级目标。于是,我们的实践开始了:

“老师,这是我们小组创作的校园小说,从背景到内容再到主题力求运用三步法来写的。您帮我们看看……”“

老师,我们小组的思维导图您一定要看,我们都设计了两天了……”

“老师,我们准备创作科幻小说。现在正在读刘慈欣的作品呢。这是我们对刘慈欣作品内容、主题、结构特点进行的分析后所呈现的思维导图……”

围绕在身边的,是一张张充满期待,因教师的肯定、激励、指导后而兴奋的红扑扑的小脸……












“深度阅读”作为“双减”背景下重要的“加法”,将成为素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孩子建造起思维框架,助力学生成为策略的拥有者,最终成为以阅读为生活方式的自主阅读者,是课题组努力的方向,我们奔跑在路上……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