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全国赛场再撷英,携手共进享精彩

孟凡宁老师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展示大赛参赛记

作者:雷萌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1-10-05 08:07

“如何开启学生‘工具度量’学习的门?数学教学里怎样贯穿 “量感” 教学?如何对周长建立感性认识......”一个多月的思考,这些问题逐渐明晰。我校教导处副主任孟凡宁代表锦州基地参加了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大赛。历程有风雨有彩虹。

(一)聚焦“量感”,积极备赛,在打磨中成长

孟凡宁老师接到任务的同时,学校即为之组建团队,聚焦发展学生“量感”学习方式探索这一主题,敲定《什么是周长》一课。孟凡宁老师立即投入深研理念、解读教材、精准定位目标。深思细耕,在假期就开始撰写教学设计第一稿。


(二)专业指导,团队合作,在挑战中突破

开学伊始,教导处主任王淑萍即带领团队并指导孟凡宁老师,继续研读教材,展开一次又一次试讲。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倾囊相助共同付出,反复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一稿试讲后,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 “边线” 和 “一周” 的含义;动手操作深化了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实践活动,渗透了“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但设计内容过多,问题细碎,练习不扎实等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团队决定重新设计和整合教学环节,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二稿试讲后,孟凡宁老师感触颇深,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需要学生去体验、去猜想、去争辩、去认同。《什么是周长》这一课,孟凡宁老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终稿成型,孟凡宁老师以亲切的教态,吸引着学生,培养学生量感这一意识贯穿课堂始终。结合巧妙的动画,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们经历了一次生动有趣、却又充满挑战的学习过程。

我校还邀请教师进修学院小教部杨倩副主任及教研员冯静、赵单老师前来进行现场指导,之后录课、上传资料一气呵成。








(三)团队答辩,一展风采,在拼搏中收获

一名老师参赛,一个团队支撑。29日晚,由孟凡宁、才华、佟瑶、孙卓远组建的答辩团队参与了线上答辩。四位老师将压力转化成动力,结合课堂教学实录,对资料重新进行整理,并参考答辩的评分依据,斟词酌句修改答辩内容,一次次地模拟排练预设问题。最紧张激烈的就是回答山西队现场追问。对方提问后,孟凡宁老师快速找准关键点,理论联系实际,机智应对,佟瑶和孙卓远做辅助回答,在专家点评时,得到了高度评价:回答追问问题有思考,答辩自然有技巧,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本次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大赛落下了帷幕。一次磨炼,一次成长;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作为实验人,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