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让科研伴随青春一起成长——郭寻梅

作者:郭寻梅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1-12-21 17:0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让科研伴随青春一起成长。

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科研兴校”给学校发展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为了让我们实验学校校本科研工作“勇立潮头再跨越”,我校把“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学会教育科研”作为科研兴校的具体目标。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只有广泛“参与”教育科研,才能在实践中“学会”教育科研;也只有“学会”教育科研,才能更加自觉地“参与”教育科研。我们学校始终注意通过创造良好氛围,让大家人人乐于参与教育科研;注意通过提供充分条件,使大家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教育科研。

一.参与校本科研,加快自身思想成长

(一)校本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我们常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它强调了经历、体验、感情――在做中学。科研意识的增强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

我们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同理,我们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询,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种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总之,通过参与研究,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了解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我们才有可能了解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进而采取行动改进自己的工作。本学期,听了70余节的课,有的老师去粗取精,上出了“删繁就简三秋树”般的课,去伪存真,上出了“领异标新二月花”似的课。

我们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教师的科研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其科研成效才明显。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现在,听初中语文组老师的课,觉得他们的科研意识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二)校本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现在,我能从晶晶、磊磊、军博、岳朗这些年轻教师的课堂上,欣喜地看到他们自觉地学习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并结合具体情况将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的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价值就是培养反思习惯、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参与教育科研的一线教师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的科研活动必须立足学校、根植课堂,按照“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思路,积极思考,创新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通过实践能力创新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成长。

(三)校本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我们学校李洪斌校长等领导经常叫我们做科研型的教师,注意经常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经常动笔写写课堂中出现的精彩片段,让大家在工作中享受快乐。我们都应该努力这样做,并从中获得幸福,我们尽量保证每周有一篇心得,一篇好的教案,这样可自我陶醉享受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四)校本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更活更深,前景广阔

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不同的儿童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何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不仅需要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有对儿童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

老师们当你们真正感受到教育科研所赋予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具有自主发展、富有个性的学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你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不断地把教育科研的先进理念和日常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学生一起共创生命的辉煌,成就自我。

教育科研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的本质就是使教育教学获得实质性地改变,学生素质获得真实性的提高。我们参与教育科研、就是从“教书匠”成为“研究者”、“教育家”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学校能成为培养“教育家”的摇篮,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成为现实。为此,我们将努力营造以科研为先导的浓厚氛围,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教师常规化、科学化、普及化的行为,使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让我们实验人不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搭建科研平台,呵护师生科学成长

(一)校本科研以“见效”为目标

为实现“科研兴校”这一目标,我校自主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立足学校实际,组织开展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课题研究活动。

校本课题一般以一学期(最长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实践中通过几个月的探索,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或使教学的某一环节得到较大改进,期末(年终)整理成果,申请结题鉴定,以确保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承担课题,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年部为单位。每个课题组,必须有1人负责,3——5人参与。

(二)选题实施以“有效”为中心

我们选题与实施,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如课堂教学,一线教师要紧紧围绕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从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着重研究课堂教学的理念、方式和模式,研究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内容呈现、过程掌控和策略改进,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激励、及时评价、效果检测和信息反馈,研究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情绪调适、方法渗透和规律揭示,从而使我校的课题研究的对象更为具体化、专题化。选题可借鉴手中的“主流引领发展,特色成就未来”子课题参考题目。

(三)鉴定评价以“实效”为重点

鉴定评价以“实效”为重点,即课题研究对改进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实际作用。同时,看过程中第一手材料的积累,看终结性成果 (研究报告、发表或获奖的学术论文、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的质量。以此为导向,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大力营造广大教师“在研究状态中工作”的良好氛围。

通过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彰显个性、弘扬特长,从而为学生将来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

三.发扬科研精神,实现青春完美成长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我们应该很熟悉了。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我们的校长李洪斌,2009年提出学校办学理念,2010年明确学校七大目标,2011年又亮出十二条办学策略,使我们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日臻完善。我们的校长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名言。让我们实验校有了“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气势;让我们实验人有了“勇立潮头再跨越”的豪迈。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法国小说家莫泊桑说过:“一个人以学术许身,便再没有权利同普通人一样的去生活。”

全国著名教育家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魏书生、于漪、韩军等等。

(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我们身边的吴士平老师等精心呵护青年教师,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让我们远学魏书生、于漪、韩军等名师,近学李洪斌、吴士平等榜样,但愿在我们的队伍中,出现更多的有上述精神的园丁。

谢谢大家!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