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科研助我成长——吕玉艳

作者:吕玉艳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戴进更新时间:2011-05-16 14:39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需要成长,教师也需要成长,教师在琐碎、平凡的工作之中,如何能尽快地成长起来,科研就是一条捷径。

2009年下学期,学校召开了“基础陶冶理念推广性研究”开题报告会。之后,中学部开始子课题“导读探究、先议后练”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一个学年的强势推行,我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逐渐品尝到了进行科研活动所带来的甜头:

一、强化了思考意识

身处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思考成为了一种必须,思考教育对象,思考教学行为,思考教育理论。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每次备课的时候,都要认真思考课程标准对这类文章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重难点等。课后还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己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某一教学理念的运用、某一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反思,使自己日有所得。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片面的、缺少逻辑性的,但也一定会达到有所思就有所悟、有所得的目的。

教师除了思考自身的教学问题之外,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拿到了一篇新的文章,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会想到什么,我会从哪入手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设计出来的教学问题、运用的教学方法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具有针对性,才能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例如,设计《石榴》一课的导语,就想到了几种导入方式(用诗词导入、展示石榴图片导入、用谜语导入),可以比较一下哪种更好,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更利于调动气氛,更有利于课堂教学。

教育是船,思考是帆,只有扬起思考的帆,教育才能扬帆远航。“事前而思,行而有序;事中而思,行而不迷;事后而思,行而有得。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一个普通教师和名师之间的距离也许就是“思想”的距离,所以要常问:“今天你思考了吗?

教师除了能自己思考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思考.

听过一位教育专家讲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同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样的“笑话”的确发人深省。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孩子确实习惯了过分的顺从使他们忘却了思考为何物。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就是我下一个研究的课题。

要学会思考,就要我们的老师多读书。多读书,才能有眼界。“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强化了读书意识

课改、科研、创新,每一个名词的提出,无不在强化着一个观念——读书。学校大力提倡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如何让教学具有艺术性,如何让理论来指导实践,如何让源头充满了活水,这些除了思考之外,更需要通过大量的书籍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每天给自己留一些阅读好书的时间,并注意读书的“深、广、新、专”。深,是要深读教育理论、著作,使自己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广,是看看各个领域的书,连学生们喜爱的书也不妨看看,这样就能更加了解学生,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新,是要把握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了解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专,就是要多看自己的专业书籍,提高专业素养。

读书,让我知道了思考的意义:“我思故我在”,“做要靠想来指导”。

读书,让我知道了“学”与“习”的关系:学,效;习,鸟频起飞(《礼记•月令》)。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边习过,皆无用也。”(清代颜元)

读书,让我了解了名师的风采: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余映潮的“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钱梦龙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

读书,让我了解了国外教育的理念: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育理念是“我们为这个世界培养领袖”,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哈佛大学培养了8任美国总统。日本同志社大学的校训是“我们致力于培养浑身充满凛然正气的堂堂正正的人”,这所学校走出了许多企业的董事长,社会上对同志大学的毕业生认可度很高。而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是教师生活永恒的主题。

三、强化了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正在实施的课程系统的认识以及即将实施的课程进行的规划。

新的教学模式,固定了课堂的程序,每一步的完成都有了时间的限制,虽然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会有所变化,但需要完成的步骤一定要有意识地强化。

如何强化课程意识:我首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研究每个学年段对学生的要求,同一种体裁阶梯式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

其次,注意用课程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对课程进行再创造,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角色,拓展教学视野,如果没有实施者对课程的再创造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课程。

四、强化了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研抓问题,问题助科研,平时在教学中经常用问题提醒自己多研究、多探讨,例如:就小说问题,总想怎样少而精地讲?最好在整体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执一而驭万巧妙突破。避免对课文的肢解。即如钱梦龙先生所讲,“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神不散’”。在讲《范进中举》一课时,就利用“明确文中人物胡屠户在《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中一出场所强调的“体统”和“规矩”的含义。给文中提到的人物排序。”这一问题提挈全篇,分析形象、探讨主题。讲《心声》一文时,专门研讨一个问题:心理描写——哪些句子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分几种,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什么性格,练习写作。这样设计就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果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能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就会有新的发现与突破。变课堂教学以知识为纽带为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全程引导学生盯着问题进行教学,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

五、强化了写作意识

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作为教师,不仅要多读书,更应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不仅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不断地自我提高与升华。

写作可以减少遗忘,写作可以积累素材,写作可以规避错误,写作可以促进研究,写作可以推动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学案例,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一些资料进行积累。但在工作中还是存在惰性,有些时候还是不能够及时、完整的记录下来,造成了有价值的材料的丢失,自己也会觉得惋惜。

成长是必然,多了科研的成长就多了一分深邃,多了一分广阔,在科研中成长,教育工作者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