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缩小生间差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践与思考——李宝忠

作者:李宝忠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戴进更新时间:2011-03-02 10:34

一.问题的提出

锦州市实验学校建于2005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初中阶段现有32个教学班,110余名教师,1900余名学生。学校位于锦州市松山区,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之间差距很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知识的加深,这种差距还有愈来愈大之势。经调查了解,学生家长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0.13%,专科学历占21.17%,高中(中专)占25.45%,初中以下学历占43.25%。家长普遍对学生期望值不高,对学生的学习经管力、督促力不强,一些家长甚至不关注、不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理性、学习习惯与老城区的学生相比有很大差别。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着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的三个要义,确立了以“做事求实,做人求真”为校训的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培养有修养、负责任、会学习、善求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培养总目标。把“缩小生间差距,全面提高素质”作为初中阶段的核心目标。并明确了各阶段的德、学、能目标要求。

     二.二年的实践与探索

(一)整合教师队伍,形成主流意识

1.在中学部工作的教师共有117名,其中首批19名,大学毕业直接到校任教的26名,其它后调入72名,分别来自市内外20余所学校。我们认为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就没有学校教育的高质量;没有教师的良好形象,就没有学校较高的社会声望。因此我们首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求:首批教师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回归鼎盛时期的状态;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岗位,迅速成长、成熟,担当重任。中年教师尽快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老年教师焕发第二次职业激情;让弱势教师走出被弱化的怪圈。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注重师德教育,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全体教师的座右铭。使教师树立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主要依据,对于在师德方面,学生的满意率低于80%的教师,在当年的评优晋级中一票否决。教务处经常对学生进行教师师德情况问卷调查,并将相关问题进行反馈,家长会下发教学行为评价单。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杜绝了 “课内少讲,校外补课”的道德失范现象。

3.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化。

1)培养教师拥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全面、整体、综合的质量评价观;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做人、学习、交往和创造的立体教学观;做科研型教师,做学生敬佩的教师的发展观。

2)引导全体教师坚定“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的信念,形成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主动为学生服务的育人氛围。每一名教师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个学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学校积极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讲学,让名教师的作用最大化,提升其“名”的价值;实施帮教组合青蓝工程。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合格转正、二年站稳讲台、四年能挑大梁、六年成为新秀。主动邀请教研员到校听课;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电教比赛)等。

3)注重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全体班主任老师树立了师表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科学管理意识。加强班主任基本功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给予具体的指导;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每位教师的德育责任;坚持班主任月汇报制度,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好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使班级管理由个体到群体、由从经验层面管理到研究层面管理,最终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强化常规,精细管理

学校实行年部为实体,教研组并存的管理体制,教学的最基本单位——备课组从属于年部。形成校长---教学校长---教务处---年部---备课组长的管理网络。教务处三位主任分别深入三个年部,参与指导、组织、检查教学活动,每周参加年部例会,对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期中以年部为单位进行教学工作讲评。学校根据《锦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常规》的要求,制定了各项教学常规制度,依据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计入教师档案,做为教师评职、评优主要依据之一。

1.坚持听、评课制度。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常年分组坚持听课,掌握了落实课程教学常规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听课认真记录、评课有理有据、导课专业引领,对新常规的落实起到了很好的检查、促进、评价、服务作用,促进了课程质量的提高。学校以学期初的推门课(计划推门—目的推门—随机推门)、中期的优秀展示课、期末的复习研讨课以及校本教研课、帮教组合汇报课、骨干教师引路课等形式,组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

2.教学设计、学生作业检查制度。教学设计是上课的依据,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关键是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务处每月检查教学设计一次,以等级呈现,对不合格教学设计促其补充和修改,为期末优秀教学设计评选做准备。教师讲究作业布置的质量,作业按时发,详细批改,认真讲评,及时纠错。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抄写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精选布置课内外作业。每天书写家庭作业的总量不超过1.5小时。提倡分层次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分层次选择完成,避免“题海战术”。课外作业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对作业批改有量的要求。对学生作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所有检查结果都通过学校办公室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个部门。

3.教学反思制度。反思要真实,要带着问题反思,带着成果思考。反思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学校通过检查反思笔记,展示研究成果、“讲述自己的故事”、评选优秀成果等多种形式,加强管理,推动研究,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基本要素的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业素质。

4.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提问、作业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累计,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学习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不得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注重平时考核和终结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考试命题管理,命题要有信度。重视考试质量分析,向学生进行考试总结讲评。根据考试情况调控教学,通过“三率”考核教师教学情况。

5.校本教研制度。加强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制度,突出研究之风,坚持“一前四定五统一”制度(一前:提前一周备下一周课;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法、统一学法、统一作业、统一检测),做到分工合理,落实到人,明确任务,提前准备,骨干教师要有模范带头作用,集体备课组成员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形成齐心协力的研究氛围。有效抓好校本教研,落实四项制度(学习制度、集体教研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专业引领制度)。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及时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评价,考评结果计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和量化考评结果中。

6.课程设置制度。开足、开全、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地方课程定内容、定时间、定专人;认真开好软陶、航模校本课,定期进行成果展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每学期应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并形成研究报告。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开展及评价,加大辅导教师的培养力度。已有30余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市级表彰。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德育还是教学,都能做到有研究策划,有部署落实,有检查反馈,有指导整改,有考核评价,力争以精细化的过程管理获取最优化的管理实效。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

1.强势推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思想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1)确定新的教学模式。在认真研究洋思中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了达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教师的有效教学时间”,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我们经过几番研讨,提出了“导读探究、先议后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2)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依据《锦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常规》,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制订了《锦州市实验学校实施“导读探究、先议后练”教学模式管理制度》,对学期计划、有效备课、有效上课、分层辅导与作业、听课与评课、教学反思、考试与评价等方面做了新的规定。

3)强势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开学初全体教师进行集体培训,解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意义、目的、作用和效果。各教研组讨论本学科的实施方案。开学第一周每个学科推出1-2人上引路课,研究新模式。名优教师、中层干部率先垂范,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使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进展顺利,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四月初,开展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交流活动。8位教师做了观摩课的展示,收到预期的效果。

2.尝试分层教学与辅导实验。从“缩小生间差距”的基本理念出发,正视差异、承认差异,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1)做好中小学衔接。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抓起,从学生的起始学科抓起,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开展学法讲座,教会学生学习。

2)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是学困生,落脚点也是学困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不会的地方,就是教师要教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小组由不同层面的学生组成,为兵教兵创造条件;在课堂练习时,可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必答题和选做题。

3)课后进行分层辅导,建立“兵”教“兵”学习模式。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培优补差,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的辅导要求规范化,具有连续性。优生带困生,优生帮助困生,对困生有帮助,对优生也有促进。各班成立学习小组,优生随时随地关心困生,帮助困生。对学优生鼓励大胆探索研究,鼓励超前发展,鼓励学有专长,提高其综合素质。

4)实施学困生验收制度,坚持每两个星期验收一次学困生,验收组长为正、副教务主任,验收人为各班十位优秀学生。通过转变学困生来缩小生间差距,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通过转变学困生,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

三.改革实践的初步成效

1.建立了一个学习型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学习意识浓厚,学习行为自觉,学习动力强大,学习效果鲜明,学习型学校的主要特征基本形成。学习成为主流校园文化。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是做好工作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造舆论、走出去、请进来、树典型、勤评价途径。形成了四种风气——“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工作,工作中创新”的校风;“爱生、乐教、善思、会研”的教风;“爱师、乐学、善知、会问”的学风;“团结务实、锐意进取、深入细致、廉洁奉公”的领导作风。

2.教师“三全”意识明显增强。即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课堂上,教师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精心设计,张弛有度,注重启发诱导,善于情感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主体的作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要效益、要效果;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困生,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学有进步,努力缩小生间差距;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精讲精练,有成效地开展师生教学双边活动,课堂训练精,围绕教学目标,精选题目,及时练习,及时巩固,形成技能。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3.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学生的“自治”能力,“自觉”习惯,“自强”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爱家乡、爱父母,知恩、感恩、报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具有自尊、自律、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初步树立了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讲迷信,遵纪守法,辍学率、犯罪率为零。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合格率100%。

2)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态度端正,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勇于战胜学习上的困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强,能独立思考问题,有很强的质疑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善于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

3)学生的自我教育,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具备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能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具备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策略、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成为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和后备力量。

4.教育教学成果显著。以年部、备课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的管理体制已进一步完善,主流意识已基本形成,不同层面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学校初中部现有特级教师3人;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市级基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市级专家型学科带头人2人;学科带头人11人;市级骨干教师27人;1人获锦州市优秀教师;1人获全国教育学会百名优秀班主任;1人获锦州市百名优秀班主任;2人被评为锦州市教学能手。两年中,教师7人次获得省级以上优质课,11人次获得市级优质课,20余人次上市级公开课。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社会的认可,2010年中考总平均分与去年同比提高三十分,其中体育学科平均分位居锦州市市直17所学校第一名;思品和历史综合平均分位居全市第二名;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综合平均分均位于第三名;两名同学分别已全市第二和并列第六的好名次进入前十名。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实践后的思考

缩小生间差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工作者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的信念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弱,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率低,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没有。

2.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落实分层教学;放弃学困生,使学生之间差距过早拉大。

3.学生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抄袭作业现象经常出现,教师批改针对性不强。

4.受“生源决定论”的影响,一些教师“怨”气足,总认为是学生先天素质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发展,而不找自身原因,对工作得过且过,进取心不强。

以上问题都严重阻碍着“缩小生间差距,全面提高素质”。 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理念,要依据“缩小生间差距,全面提高素质”的核心目标,完善具有“实验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要强势推进“导读探究、先议后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改革作业的批改方式,要建立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制度。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测和评价制度,要发现典型,及时总结,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要完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要加大学生、家长评价教师的力度,要缩小评价周期,形成经常化、制度化。对于学生、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