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自己建房子——阳光

作者:阳光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戴进更新时间:2011-03-01 17:10

很喜欢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是谁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次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说这是送给他的礼物。

 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若我们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不能尽最大努力,患得患失,那么当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劣质房子”里了。

教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工作 ,可时间长了,总会有倦怠的感觉。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地开平方。这比喻有些道理。也曾为自己的年龄纠结,年近不惑,工作已经20年。也许是该安于现状,该可以凭借多年累积的经验轻松地工作了吧!所以也曾选择安逸。但那样的日子不曾给我幸福的感觉。人是空的,心是空的。生命真的只有不能承受之轻。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离五十尚远我却已然明了: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绝对是我的天命,是我的生命之舟,是能使我的心灵得到慰藉的房子。语文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了。我乐于在这条路上不断跋涉,尽全力把语文教学弄个明明白白,所以我为自己定下了规矩:磨砺课堂教学,不断挑战自我。

上学期,在丁校长、孙主任、王主任的鼓励支持下,我第三次走上了小教之春的讲台。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终身难忘的。离开那个讲台已经太久了,问题设计零散、教学语言不规范,教学时间控制不合理……第一次试讲问题重重。要知道我已经参加工作多年,教学大赛、教学观摩早就给了我磨练,我怎么可能上出这样的课?不用别人再说什么,强烈的自责让我悄悄地咬破了嘴唇,更是彻夜难眠。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因很简单,学习如逆水行舟,教学亦是如此。多年不曾参赛、上大型公开课,我把自己束缚在狭小的天地里,放松了要求。因为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只要孩子们能听懂就好,差不多就行了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过大。日积

月累,自然没了章法。多可怕!不过是短短的几年,就让我大踏步地后退着,后退着……

 “知耻而后勇”。能接受现实不足的人大多是有着坚毅品格和不屈精神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对自己说,哪里都是新的起点,放下一切包袱,永远把自己当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虚心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我绝不认输。

位置摆正了,心态也就平和了。接下来的日子忙碌得不辨晨昏:在紧张忙碌的语文教学、繁琐细致的班主任工作的间隙中,我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地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读了又读,他的教学实录上被我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细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每一次师生互动我都细细揣摩。终于,我在于老师看似简单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深厚语文素养的厚积薄发,真的好似古龙小说中的绝世高手,高深莫测的武功消融在极简单的招式里,却力道无穷。于是,之春前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了我修炼自己的宝贵时间。我开始在意自己在课堂上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在意自己和孩子们的每一次互动,课前备课变得严谨,课后反思变得挑剔。

那真是一段快乐美丽的时光,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带着收获的欣喜。一周后,在保二小学进行第二次试讲,我得到了肯定,也终于在十年之后第三次走上了小教之春的讲台。

只是,老天爷好像是故意为我出难题。流畅的导入后,课件突然中毒,要知道上场前我检查了几次,认定是万无一失的。可百密一疏,它居然在1000多位同行面前耍起了脾气。面对着大屏幕上的乱码,我没有慌乱。模糊地记得小教部的领导在我身后小声说:“千万别下台,要讲下去。”记不清自己是如何回答的,因为那时我的大脑正飞快地修改着教学设计。看得出,孩子们也在替我着急,一张张小脸满是焦虑,我平静地微笑着和他们交流,他们渐渐放松了,课依然在进行着。不怕,于老师上课几乎不用课件,可他的课堂不是一样生动吗?不怕,别在意讲课的地点听课的人群,此刻,只属于孩子,让他们学到知识就好,多年累积的经验在临场应变中发挥了作用。几分钟后课件被恢复了,回头看到大屏幕上熟悉的画面,我偷偷舒了一口气。走下讲台,听到了大家鼓励的掌声,听到了教研员赞许的点评,我突然觉得手脚冰凉,心慌极了,那是害怕的滋味,还好它迟了些。

我就是喜欢讲课,简单而执拗地热爱着我的三尺讲台。满是学生的教室里,我从不曾感到世界的狭窄;深夜灯下的忙碌,我从不曾感到生命的苍白。也许我的生活太过于单调,可是,那又有什么?我只希望能用热爱做砖,执着做瓦,用心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当满头银发时,坐在房前笑看斜阳,不留一点儿遗憾。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给自己定下了第二条规则:磨砺课堂教学,永不重复自我。

上学期小学部进行了文科教学大赛。选课的时候颇有些犹豫:几天前在教研员和教务主任的指导下我刚刚上了两课时的阅读课,蛮成型的。套用同样的模式显然是条捷径。可是,我却不能允许自己放过这绝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抛开一闪而过的虚荣心,我选择了作文教学。其实,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不愿触碰的难点,我非常没有把握。几年来,虽然一直在摸索、尝试,但那毕竟只是黑暗中跌跌撞撞地独行,我渴望能够得到专家们的指点,我渴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所以就算是失败也没关系,只要能获得宝贵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好。

我的选择是对的。课后,我得到了小教部奚素艳老师耐心指导。她的每一条建议对我来说都是极宝贵的,那是无价的财富。

我珍惜每一个机会,学校的每一节推门课、教研课我都会认真准备,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大家的工作都那么忙,挤时间听我一堂课,用心地为我指出缺点、问题,这机会多难得,所以领导、老师的每一条意见我都会细细品味,反复思忖。我真为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治学严谨、追求卓越的学校任教而感到幸福,因为,我可以不断地成长。

6月底进行的锦州市的文科大赛选课我又一次面临同样的抉择。选课的范围很宽泛,有的我曾经上过公开课,有的我多次观看过教学视频。正值期末复习,跨年部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压力特别大,何况其中一个还是毕业班。真想偷懒找点儿捷径。可是,人生究竟能有几个这样给自己压力,逼迫自己挑战极限的机会?

于是,我选择了《昆虫迷》。那是一篇较零散,平淡的文章,不太容易制造亮点。也许正因如此,没有人选它上过课,没有成型的教案,没有课件、视频资源,甚至参考书中文本的解读都异常的简单。可正因为如此,在我的眼中它有了无穷的魅力。

备课的过程是令人难忘的。德国的哲学家尼采提出,人的精神会有三个变化过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所谓变成骆驼,就是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骆驼一个劲儿地吃,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营养,他来者不拒统统笑纳把能量留在了驼峰里,变得强大,于是就成了狮子。狮子是唯我独尊的,自己做决定,只听自己的。可是物极必反,力量强大到了极点,狮子又变成了婴儿,它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态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具有无限可能的原点。这就是尼采所讲的精神三变,我觉得《昆虫迷》的备课过程,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三变”。

最初对《昆虫迷》是处于没感觉的状态。先是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品读感悟,不敢忽略一个标点,但感觉肤浅。于是对照文本从作家叶永烈的写作风格到文中法布尔的生平查起,厚厚的资料摆在面前,心里有了底气。反复揣摩后,把这些文字浓缩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凌乱的思路突然变得简洁,如痴似迷、日积月累两个词语明晰地跳脱出来,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不但激起了我对《昆虫迷》的爱恋,也慷慨地为我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灵感。

第一变的大功告成,让我沉浸在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中。但好景不长,在我思考的脚步跨进教学之门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了认知的眩晕。文本细读,骆驼般的接受让我深深地体味到什么都想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尴尬。

丁校长曾经准确地评价我:“阳光,我不觉得你聪明,但你确实很努力。”的确,因为发现自己语文教学上的不足,我曾要求自己每周都要在网络上观看一堂名师课堂教学视频,每周最少细读一篇课堂实录。坚持了几个月下来,收获颇丰,但问题又接踵而来。都是名家,各具特色。若只是一味简单地接受、重复,呈现在自己课堂上的就是四不像。因为,没有理解内化的教学流程只是形式。如今,当我面对课堂教学的挑战,多种教学方法潮水般地涌来,都很好,却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更要命的是,我本是抱着再一次超越、再一次突破的想法参赛,这自然是跟自己过不去,把自己往死路上逼。迷茫之中再次捧起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次又一次地细读他备课叙事研究,矛盾、抵牾是突破语文教学瓶颈的必然途径,他在《长相思》中煎熬出诗意语文独特的风格,我也必在自我肯定与否定中有所收获。

于是,教学设计改了一次又一次。我总是扮演着两个不同的角色:勇敢的探索者,苛刻的否定者。我不断地追问着要什么、为什么,绝不肯放过任何一处瑕疵。给女儿做饭的时候,因为灵感忽现而熄炉火放锅铲,在文字之间凝思;接女儿放学昏暗的路灯下,我会匆匆地用手机记录一点儿心得、收获。工作生活的压力让我没有大段的时间备课,可是只要挤,时间总还是有的,那闲暇下来的每一分都是属于我的宝藏。就这样,《昆虫迷》的教学轮廓越来越明晰。我终于完成了《昆虫迷》的精神第二变。

《红楼梦》有首《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想好,便要了;若是了,便是好。也许是自己太想追求完美,第一次试讲课堂被塞得满满的,没完成,不用说学生,连我都有种窒息的感觉。回到办公室,我很着急,迎笑、晓华、吴丽、琳琳针对我的问题给了我非常好的建议。其实课堂教学是属于孩子们的,就算是大赛,若不能落实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展示自己,那也绝对称不上是一节好课。比赛那天,我的教学设计变简洁了,干净了,过去很多刻意的、需要强有力的意志去设计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框架已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从教学习性走向教学率性,这是否就是尼采所讲的精神的婴儿态,一个象征着“完美开始的精神”状态呢?那一次比赛,在大家的努力下,我获得了全市教学总分的第一名。这是属于我们小学部语文教学团队的荣誉;对我而言,这又只是一个开始,一切始于原点。

就把自己当成那个木匠,想着自己的房子,每天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智慧好好建造!我们的生活是我们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所以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愿在墙上铭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