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参加研讨周的收获之《从孩子需要出发,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刘清云

作者:刘清云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1-06-01 09:49

历时一周的教学研讨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思绪还常常陷入那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与研讨之中。

本次教学研讨周,我上了一节语文课《老人和海鸥的故事》。下面我就从亲历教研课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只有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著名教师于永正曾说:“解读文本是备课最重要的一环,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如何才是正确解读文本?我认为教师应从读者的视角、学生的视角和教者的视角三个角度去解读文本,在全方位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细嚼文本的原汁原味,为学生正确有效地解读文本打下基础。

在决定讲《老人和海鸥的故事》之后,我首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赏读这篇课文,投入其中,忘乎所以,直到读了十遍之后,我才对文本有了感觉,充分感受到了文本的意蕴美、形象美、人格美……

(二)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去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突破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永远是经久不息的讨论话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有精彩的生成,必须先有完整、全面的预设。如何进行预设呢?从我这堂课的经历,我觉得预设还得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在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时,我预设了这样几个词:十几年、天天、并不富裕、一直坚持、……

引导:学生读词或句子, 这个词语怎么就让你体会到老人爱鸟呢?

A、“十几年”“天天”——你怎么就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出老人爱鸟?(生答)十几年是多长时间?天天又说明什么?(如果一年按365天来计算,那十年就是3650天,十几年就是几千个日子。几千个日子每一天都去喂海鸥。)

B、“并不富裕”“一直坚持”——老人的生活很窘迫。什么叫一直坚持?看看上文,一直坚持了多长时间?(十几年)你们再读读第一句话,用心体会体会。

C“……”:老人都给海鸥准备了哪些食物,有饼干、馒头、虫子,仅此而已?你还发现了什么?(……)省略了什么?(我想到可能还会有面包、蛋糕、小鱼、小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为为海鸥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思)老人这样精心地变换花样地为海鸥准备食物,只有父母对孩子才能做到。

在预设时,我站到孩子的角度,关注孩子的想法,正因为有这样才会有后面的精彩的生成!

(三)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还应从教学的视角解读文本,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1、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文本。

2、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写此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有助于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3、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体会编者的意图,有助于把握教学的角度。

4、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文本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的前提下,要大胆地整合文本、拓展文本、超越文本,把一些繁杂内容整合成一个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

这节课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还不完美,尤其是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与技巧,眼界又开阔了许多,我想:如果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课结合起来,融会贯通,那样将会更加完美!如果再上一次,我坚信:一定会比这一次上得更好!我期待着下一次更完美的超越!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