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小学生环保行为习惯养成研究》中期报告

作者: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 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09-11-01 00:00

  一、研究背景: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的共识。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得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国家或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为此,人们开始反思当前的发展模式,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共同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世界各国为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问题,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这活动体系靠说教方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积淀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氛围,以及承载的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转化性,对师生思想的启迪、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升华等都起着积极作用。环境教育恰恰能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育人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使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能指导我们认真思考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于我们生动活泼开展德育教育,又利于实行德育教育的素质化,扎实的融入创新教育之中,有利于充分利用身边的德育教育资源、人文资源进行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1、环境:
  所谓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2、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情、形有机结合的过程。高素质既是一种精神又是具体行为。只有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把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规范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能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显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具体行动。学生应是主体,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积极性真正发挥出来,德育教育具备实效、高效。道德素质的培养,实际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既德育教育促使主体道德素质提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关键的发展时期,是个性品质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发展的潜能。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在德育目标的制定、德育内容的选择及德育过程的实施中,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学生有过人的愿望、意志和需要,他有权得到别人的尊重、有权尝试新的生活,只有这样他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学校要引导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参与”道德实践,在实践中进行“选择”、“判断”,使学生在多元社会、多样行为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水平,增强对社会不良元素的鉴别力和抵抗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明确中小学生环境保护行为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成教育。
  2、中小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主要展现形式,其中包括德育教育因素和德育教育功能。
  3、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1、内容:
  ①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具体内容。
  ②中小学生环境保护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的作用。
  ③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的具体表现形式。
 2、措施:
  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的行为养成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群体文化,体现的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中小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养成教育要紧紧的围绕研究目标和要求,以德育教育为主体,进行文化环境建设,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教师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努力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水平。
  ① 组织管理
  A、有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有领导、教师分管。
  B、学校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要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C、平时有检查、督促措施、年终有总结。
  ②资料齐全
  A、环境保护的网站、环境保护的报纸、杂志、刊物、录像等资料齐全
  B、班级成立收集环境保护资料的研究性活动小组
  ③宣传教育
  A、学校有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栏,各班级有环境保护教育内容的墙报。
  B、校园内有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图书室、阅览室有环境保护的图书。
  C、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④课内教育
  A、各学科结合知识要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利用互动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
  B、各学科每学期组织1次环境教育研讨课,并评选优秀教案。
  C、在学期、学年校内出题的考试中,有环境保护内容的试题。
  ⑤活动课程
  A、全校报告、团队活动等安排有环境保护内容。
  B、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开展教学与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培养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C、每学年不少于1次全校性环保知识讲座
  D、“六、五”世界环境日有全校性主题宣传活动
  ⑥课外教育
  A、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小组并配备辅导教师
  B、定时间、定内容坚持正常活动,全学年不少于4次。
  C、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劳动。
  D、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环境保护宣传、调查、科学活动。
  E、组织学生到所在社区开展环境宣传活动,带动社区联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⑦校园绿化
  A、可绿化地均得到绿化,无折枝毁木迹象。
  B、校园清洁优美。
  C、校园净化、教室整洁、厕所干净无臭味。
  D、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E、有自觉维护清洁环境的自觉意识,不吸烟、不乱丢、不乱吐、不乱写画、不高声喧哗。
  F、不用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小商品,不使用一次性方便袋、方便筷。
  五、研究方法、对象:
  本课题采用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资料发、成果展示法进行课题研究。
  研究对象是全体中小学生。
  六、实验的做法
  2006年9月,本课题进入实验阶段,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验,对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目的又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㈠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1、利用录像、书籍、广播等媒体,为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观念。现代学校教育要体现多元化,其中一种手段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环境教育也不例外。为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增强辨别力,我校购进有关环保录像带,增加环保书籍,增设环保专柜,搜集环保歌曲......利用文体课或科技课,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录像,利用阅读课看有关环保书籍,利用广播站播放环保歌曲......让学生了解人口剧增、地球温度暖化、酸雨、海洋污染、荒漠化等对人类的威胁,臭氧层遭破坏、热带森林减少和城市生活造成公害的原因,特别是时刻提醒学生,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自我毁灭的世界,再不起来担当重任,保护环境,后果将不堪设想。只有善待地球,才能善待自己,保护地球,才能保护自己。
  2、发挥榜样的作用。
  树立样板,以典型引路,是加强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便是这个道理。首先,老师要时时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看到纸屑丢在地上,老师带头去捡;要保护校园环境,老师与学生一起淋花、打扫包干区;提倡节约水电,老师要做到人离关灯、随手关水掣......总之,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仿效老师去做。其次,是要注重树立学生典型。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现身说法,效果比老师不停地讲要好。例如,每学期评选出来的环保小卫士、文明小天使,让同学们学习他们保护环境的事迹,鼓励同学们争取下次能当选;在搜集环保资料方面做得出色的同学,就让他们在班上介绍经验;能够以自已的环境行为影响家人、邻居的,老师要把他们的精彩之处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大家去学习、仿效。优秀、有说服力的榜样,我们在全校内宣传,这就不是影响一个班、一个级,而是全校的学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㈡拓宽渠道,全方位加强环境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环境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特别是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更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中,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靠宣传,力度是不够的。要使学生从认识自然到自觉保护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1、 开展环境教育系列化
  (1)环保信息课制度化。
  我们把每周二的夕会改为环保信息交流作为制度定下来。同学们把日常从报纸、杂志、书籍上看到的有关保护环境的内容通过剪贴、摘录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利用每周二环保信息交流课,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讨论,掌握有关环境的知识,了解世界环境动态,关注环境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环境行为。
  (2)环境教育形式多样化
  1) 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由班主任组织的栽培、
  种养小组通过学习有关栽培、种养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实践,掌握有关栽培与种养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同学们对种养的兴趣与爱好;而科学老师也带领环保小组的同学积极开展各项环保活动:与街道联合起来,对社区范围内的市民进行环保宣传,派发传单;与环保站的工程师一起对本地区水质污染进行的监测;绘画环保漫画、手抄报等。通过活动,同学们知道社区范围内的市民对环保的意识很薄弱,环境污染、水质污染严重,也知道
  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遭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如果自己不觉醒,家人不提醒,市民不唤醒,我们将会面临更大、更严重的威胁。
  2)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感情。在2005年建校开始,我校就开展了读书活动。其中关于环境保护内容永远是我们读书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我们发动全校学生利用阅读课或课余时间学习书本的知识,写读书心得,画连环画与手抄报,举行朗诵比赛,个别班级还自觉组织环境知识的竞赛。
  3) 开展多彩多姿的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的情况体现了学校开展工作的程度。如果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则体现了学校的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几年来,我校除在校内组织各种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外,还注意与街道、社区结合起来,在寒假、暑假中,要求各班级深入社会、深入社区,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在活动中,有学生即席挥毫的环保书法,有学生自编、自演的幽默小品、诙谐相声,有学生自己用废物做材料、展现废物可利用的时装表演,有学生自己排练的优美舞蹈,还有学生们美妙动听的独唱、小组唱。这些节目,反映的都是一个主题:呼吁人们重视环保,人人参与环保。这些活动,不仅得到与会领导、嘉宾的表扬,还感动了旁观的市民,触动了家长,吸引了记者,同时也震憾了所有的同学,充分体现了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成效。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1) 开展各项评比,促进学生自觉行为习惯的形成。
  文明班级综合评比。我校两年来一直坚持进行“文明班级综合评比”活动,这项活动包括了两操、晨会、纪律与卫生的综合评比,而卫生包括课室、走廊、包干区的清洁与保洁工作,爱护公物、节约用电等,占的比重较大。如果班里有同学被发现有违反纪律和评比条件,则班上会按规定扣分,一个月内本班不达到“文明班级”的分数,就不能给予“文明班级”的称号。这样,同学们都知道,不仅自己要做一个讲卫生、爱清洁的孩子,还要督促、提醒班上的同学注意保持班里、校内的卫生,不做“垃圾虫”,否则,要给班上摸黑。由于这种竞争机制的开展,不但大大促进了同学们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还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辨断力与正义感,有时候会是本班的学生“揭发”本班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一种“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的局面在全校全面拉开了,使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做小事做起的热潮。
  开展“五美”评比活动。在开展“文明班级综合评比”的基础上,我校还进行“美的校园”、“美的教室”、“美的教师”、“美的学生”和“美的家长”五美评比活动。这项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能自觉保持校园和教室卫生清洁,还努力使自己与家长达到美的要求,争做“美的学生”和“美的家长”,还以任教自己班的教师被评上“美的教师”为荣。
  2) 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校园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能起到耳渲目染的作用。我们学校现在绿化面积达到6500平方米。学生进入校园,就像进入园林一样。虽然我校是新建学校,资金短缺,但我们还想方设法投入大量资金搞好校园环境建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永久性标语,生物园与植物园等,这些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平时,同学们除定时打扫包干区、淋花外,还将一些废物按废物回收箱分类回收,尤其是生物园与植物园的管理工作,学生是十分乐意去参与的。这些,不仅培养同学们“劳动可贵”的观点,也培养出对于环境有责任付之于行动的学生。在创造美丽校园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让老师与家长分享到他们的快乐。
  ㈢因势利导,把环境教育逐步转变成学生自觉的环境行为
  1、强化环境道德行为。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使学生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到保护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与满腔的心血。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龄特点造成了他们有难以控制的时候,在我们大力提倡环境保护,人人讲环保的大好形势下,还有个别的同学会出现与之违背的行为。为此,我们觉得强化环境道德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有同学发现“垃圾虫”,我们会在班上或校会上表扬这些揭发“垃圾虫”的同学,而对于“垃圾虫”,我们会视其情况轻重是否公开点名批评,事后要写检讨书与保证书。而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口香糖”事件了,由校长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学校范围之内,把学生吃了乱扔的香口糖渣(有些已粘在地上难以去掉)用手和用刀子去刮,然后用袋子装着,在校会上让学生去看看自己的“罪证”,校长没有让这些吃香口糖的“垃圾虫”当众认错,而是让大家知道,这些是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行为,新加坡对吃“香口糖”的人是重重地罚,会后,让这些吃香口糖的同学自己到校长室承认错误,此后,再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事情出现。对于屡次出现乱扔纸屑、摘花等不良行为的同学,我们则采取一个良策,就是委任他们做校内的“环保小卫士”,专门监督同学们,发现不良行为,就告诉老师,同时也会受到表扬。由于他们有任务在身,不敢轻视,这样,不良的现象反而减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环境行为的内化
  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爱护野生动物和花草树木,节约用水,变废为宝,节约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到社会中去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让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让每一个学生自觉的环保行为都能影响到他的父母和家人,乃至亲戚朋友,使学生所在的社区掀起环境保护的热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而且可带动整个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我们先后印发了各种环保宣传单,学生们自己把家里节约用水、用电、用煤气,降低家庭生活娱乐噪声,减少并按规定排放生活垃圾,认包清洁责任区,自觉管好“四水”(淋花水、积水、空调水和袋装垃圾水),认包“一棵树”、“一盆花”、“一片绿地”的计划与行动详细记录,这两份记录表的填写与完成,完全靠学生的自觉与家长的配合,不是填一天两天的问题,而是每天都要填写,每月都要统计,与上个月比较,督促自己与家人做好。
  总之,几年的环境教育,使我校的学生从培养环境意识,到养成良好环境行为习惯,我们是看到孩子们在一点一滴地变化,一点一滴地提高,“绿色学校”称号的取得,也与全校师生的努力分不开。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对自然的“关心”,对全人类的“爱心”,我们生活的地球必将重返清新和洁净,重新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六、研究后的反思
  “中小学生环保行为习惯养成研究”中期报告,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预期的德育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其原因是:
  1、学生养成教育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育的实施者理当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责任人,但家庭、社会大环境的人都似乎认为德育教育与其无关,由此,德育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减弱,不能真正的发挥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作用。
  2、一些参与课题的教师对本课题的理解比较片面,对环境保护和德育教育两者之间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导致实验老师不能完全驾驭子课题的研究。
  回顾过去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校课题组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我们并不满足,将一如既往进行课题研究,加大课题工作力度,为我校的德育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