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言不能随意
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展示了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透过文字主要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也就是刘备的真心 实意。教师抓住这个主要的内容组织教学。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语段,抓住了几个主要的细节进行感悟交流: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刘备身为一方诸侯,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 见”等,看出刘备态度非常谦恭,很有诚意; 距离很远,“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表现了刘备的“诚意”。该教师的教学至此都是非常顺利 的。
这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接着抛出了一个问题“哪位能够结合他们二位的年龄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一定是让学生抓住两者年龄的巨大悬殊感受刘备的“诚”。学生在预习阶段查阅了一些资料,说“当时刘备四十七岁,而诸葛亮只有二十四岁……”
学生还没有回答完毕,教师幽默地说:“老师今年四十九岁,刘备当时比老师小两岁。”老师这句非常随意的,看似幽默的语言却没有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轨道,而让学生“误入歧途”:当时刘备也不算大,老师四十九岁了,能站立那么长时间,四十七岁的刘备是轻而易举的……
老师想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年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前者的真诚,出发点是对的,但就是那句随意幽默的“老师今年四十九岁,刘备当时比老师小两岁”给课堂带来了被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能太随意。随意的教学语言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引领,会让我们的课堂无法正常行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实践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的语言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理,谈心疏导,排除疑惑。离开了教师的语言无法开展教学活动,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语言必须能够连贯有条理地传达教材信息,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非常重视教师的语言素养,他认为,优秀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 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语言是一种技能,对教师来讲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工具”和基本的“工作技能”。但是语言的学习又是那么困难,但只要教师广泛学习,勤练苦练,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语言做到准确简明,通俗生动,条理清晰。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