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有问题”的语文课——李红

作者:李红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书记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1-05-16 14:47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天津的李卫东老师、沈阳的张凌老师、北京的武琼老师、王文丽老师各自执教的优秀课例,武琼老师还做了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的报告,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高屋建瓴的独到见解让我感触颇多,经过一个月的沉淀与自省,反思自己以前在语文教学上的观念与做法,“上有问题的语文课”这个观点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许久,成为了我今天汇报的主题。

这个观点的产生源于李卫东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李卫东是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南开区特级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封面人物、天津市小语会理事。现任教于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他创立“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研究成果获天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近年来,相继出版专著《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李卫东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和音像专著《中国名师: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专辑》。教学经验收入《中国名师语文课堂:小学》和《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等书中,参与《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等丛书编写。赴各地做课、讲学200余场,20余节课被录制成音像出版物,正式发行。其课堂教学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和“扎实生动、朴实精巧”的风格,深受教师和专家的好评。

他认为“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的教育,实施语文教育必须注重感悟。” 他创立了“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感悟式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引导语文实践活动”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分为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三个主要教学策略。

引导阅读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以读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诱发感悟策略: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多方设法促使学生用全部心智去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

指导练习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有目的、有要求、有效果的语文练习。“指导”是教师的事,“练习”是学生的事,合起来是“指导练习”,也就是语文训练。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课自然体现了他的“感悟式教学”理论,一堂课下来,不得不佩服李老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深度挖掘教材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发展所提供的有效教学方法。

课堂上,他引领学生品析词语,感悟文章之美。如:学生在回答“花团锦簇”含义时教师通过适时课件出示织锦的图片帮助理解“

山阴道上”则出示了《世说新语》中王献之笔下的句子:“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品析词语,多次朗读的过程中感悟了文章之美。

他更善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遣词精妙。许多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都能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多么奇特的民族”作为对德意志民族人民高尚的精神品质发出赞叹。诚然,这值得大家赞美,但李老师将“颇耐人寻味”、“奇特”提出来问孩子们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全部都是褒义吗?此时的我也愣住了,难道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随着李老师层层剖析,我们也终于明白了季羡林先生遣词的精妙:季老在德国留学十年,正好是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德国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这样的一个民族,对于花竟有如此的钟爱难道不奇特吗?是呀,国学大师为什么不用更美的词来赞赏,而用了“奇特”,这是多么令人咀嚼的词语!

他还敢于跳出文本,让学生领悟布局谋篇。最令我欣赏的就是他将全文显示于课件中,将三处养花、三处看花、两处对德国人民的赞美都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与学生一道领略季老先生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进行描写。

随后将三步读书法交给学生:鸟瞰——整体感知、把握全篇;解剖——抓住重点、疑难研读;会通——跳到文外、深层探究。而后再读全文,并告诉学生文章可以常读常新。听到此处让我不禁为李老师的设计鼓掌,为他在文本之外所进行的探究折服。

更让人拍案称绝的还不是这些,“有问题吗?还有问题吗?”当孩子思维陷入困境时,他始终坚持这样引导,“你们能体会到这些要感谢谁啊?对,把掌声献给刚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当孩子们在他的巧妙引导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这样鼓励。上课伊始,他出示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季羡林的简介,他让同学读后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再让学生读,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学习了文中三处描写德国人养花的情景后,他说“一般写花写景我们只写一处,这里写了三处,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开始思考提问。在品读过文章之后,他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第四自然段,问道“这个自然段你有没有问题?”

正是在精心找好的点上,孩子们在他启发性的鼓励下,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一堂课下来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从“师本”到“生本”的转变。更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教学追求的仅仅是“教好书”,还是要追求“教好学生”呢?教材只是一个教学的本,一个参考,最重要的还是看教师怎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理解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这也提醒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时时感悟、事事感悟、处处感悟;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有资本去更好的利用我们简单的教材给学生上出不简单的课程来,我们才能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又带着对问题思考与感悟走出课文,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

一叶知秋,一节一个多小时的大课,我看到了李老师从课上到课下,从书本到社会,一字不落地研究教材,挖掘每个字中的教育内涵,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看到孩子们是怎样迷上了语文课,爱上了语文学习……虽然,我自知自己无法成为那样的大家,但我们可以用大家的精神大家的风采来提升自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成为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乐土。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