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浅谈教学艺术——赵妍

作者:赵妍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书记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1-05-16 14:38

四月的沈阳刚见春的气息,而沈空俱乐部里已是春意融融。4月2日至3日,我有幸聆听了李卫东,武琼,王文丽,吉亚春等8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观摩课。

从没想过,课文可以这样生动地朗读,课堂可以这样充满艺术。整节课,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惟妙惟肖的朗诵都使我收获甚多、感触颇深。

这些看似常态的语文教学,是他们十年磨一剑的积淀,更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更好,更准确的诠释。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李卫东老师的读中想,想中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感悟式阅读教学。

我真的自愧不如,学不到1/1000的精髓。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新教师,我想从教学环节这一视角,谈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导”是 通往成功的门票

这里的导指的是课前的“导入”和课中的“引导”。

1、李卫东老师讲《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时出示了一组图片:我在制作课件时就想给大家呈现李老师在课上给学生呈现的图片,可惜,我搜遍每一个角落,用时1个多小时,没有找到原图,看似简单的一组图片导入,难以想象李老师是花了多少心血,怎样搜集的。从中也能看出,李老师注重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市满是鲜花的街道。你看到了什么?把刚才你看到的景象在文中找出来,并熟读。

当孩子们看见家家户户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所有的花汇成了开满鲜花的街道时,对于他们来说是挺震撼的,李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通过视觉感知转化为思考的前提,通过视觉刺激,激起读文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从而迅速而准确的找到句子,进行朗读。

对于本课来说恰如其分的图片导入,不但可以激趣,还可以直接切入正题,节省了找句子的时间,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放在读文与感悟上。

2、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课中引导更见功夫。

吉亚春老师讲《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先来了解下这篇课文的内容,讲的是: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严监生才一命呜呼的。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在授课过程中,吉亚春问道:“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他心里在想什么?”学生认真读文后,却只回答出“这些亲人说不到我心里去”“这些人怎么不了解我的心呢”学生因对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接触的较少,难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思维受阻而没有把严监生的想法说透。

吉老师马上接过学生的话茬,拿自己当严监生引导学生:“大侄子啊大侄子,我伸手的一刹那,我哪儿是指什么亲人?亲人有什么好,还不是想着我的那点钱?我指的是两茎灯芯,它烧的是我的心啊!”

这么一点拨,课堂有了活力,孩子们开始畅所欲言,学生们的再读再悟变得精彩了。

二、“读”是理解的前提,“写”是走进的过程,“再读”是表达理解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举一个例子,还是严监生一课,吉亚春老师首先让学生抓住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去充分地练读理解文章。等读顺了,再根据他的动作、神态去猜想严监生的内心活动。

接着,她给学生3、4分钟的时间,把自己当做严监生写一写他的心理活动。

时间到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

有的说:大侄子啊大侄子,我都死到临头了,还顾忌那么多亲人干嘛?就是那两芯灯草就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奶妈啊奶妈:你跟了我们家这么多年,你杂还不了解我呢?那两芯灯草一起点可得费我多少钱?我是想亲人么?你可长点心吧!

吉老师就是这样,通过让学生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描写,补白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一个吝啬鬼的内心世界。

最后,吉老师让孩子们用朗读来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让每一名站起来读文的孩子,都凭着自己的独特理解演绎了一个个吝啬鬼悲哀的形象。

此时学生的朗读水平比初读时明显进步了一大截。

三、文化积淀是解读教材的一扇窗

如:李卫东在讲《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在引导学生理解,品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时,就充分体现了一名语文教师的学养。而这种学养是因自己的文化底蕴而生,所以他能打破教学常规,延伸到课外,进行多角度思考。

他是这样授课的:要是你赞美民族你能用什么词语?美好,优秀,美妙。

为什么这么多好词都没用,只用了“奇特”?学生说:“为了搭配花草的奇异。”李老师:“对啊,说得好。奇特是一个褒义词”。

他又说:这篇文章只是写养花么?

接着,出示德国人对犹太人大屠杀的照片,看着血淋淋的场景,再看着满街盛开的鲜花,孩子们不禁感叹: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他不是在教书本上现有的知识,而是借用书本教孩子们需要的知识,也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不是目前必备的知识,但是一定是对其今后人生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这就是一位名师,一位有远见的,为孩子未来铺路的好语文老师。

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靳先生: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

我认为:靳先生说的学养指的是“文化的积淀”,而技术指的是“教学技术”。

我们教师要有文化,这个文化不是知识,不是学历,而是一种文化积淀。教师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教学,而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自己,是舍本逐末。

例如: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道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

四、好教师一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毫无疑问大家都知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到底引导什么才使他们会学习呢?

李老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本时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举一例。

如:让学生自己朗读第三段,看看自己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生:“颇耐人寻味”,“颇”什么意思?为什么是颇耐人寻味?

生:很。

指生说到第三人时,答曰:就是没有例外,所有人家都是把花放在窗外,让别人看。所以耐人寻味。

师:你有什么依据么?

走过任何一条街,第三段家家户户,第四段家家户户,第五段家家户户。

师:要是你写作,你也用三处家家处处么?

老师一定给你写个词语贫乏。

那是什么原因,使用三次家家户户呢?是季老先生也没词了么?

生:是想突出每家每户都没有例外。

师:是啊,小镇上4万人啊,全都如此,了不起。不是检查团来了,有人命令你必须把花冲外摆好,走了你再撤掉。这是无意识的行为,所以更加耐人寻味。

你们的这一重大发现要感谢谁?给他鼓鼓掌。

接下来,学生继续发问,继续解决问题。

这就是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扮演一名引导者,作为一名引导者不是引直接导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孩子如何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如何掌握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方法。

这才是老师应该做的事。

2、由此,我想到了:教师要留给学生什么?

(1)在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什么?

在课上我们只是教给学生一道题的答案?只是教会他们语文知识?不,要教会一种可以循环再利用的方法,使他在脱离老师的情况下也可以自主学习。我想在这堂课下课之后,孩子们再读书时,他们一定不会机械地漫无目的的读文了,而是在一种方法的指导下,带着审视的目光,有目的地读,读出自己的精彩。

(2)在课下,教师要留给学生什么?

举个例子:武琼老师带着学生学完“惊弓之鸟”的故事后,再来理解这则成语的意思,现代的新应用,并最后附加一句,你们想不想自己翻开成语故事书,读一读喜欢的小故事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把孩子们的阅读带到了课外。

其实,从课内成语知识延伸到课外兴趣阅读,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感受文化的一种方式。

五、教师一定要有人文情怀,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还是以李老师的课为例:

原文说: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李老师说: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思的是哪里?

生:中国

生:德国

师:可以统一一下答案么?到底是哪里?

生无语。

李老师浅浅地笑了,说:读课文理解课文,答案可以不唯一,当它合理时可以并存。所以说他思的是中国,也可以理解为德国。

此时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打断式”教学。学生刚一张嘴,就一拍子打死,因为他们貌似错误的答案,耽误了上课的进程。可殊不知,我们拍子下杀死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们拍子下,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多维理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找到答案的空洞课堂和孩子们的神情疲惫。反而真的耽误了课堂的效率,丧失了课堂的实效性和活力。

名师的课堂让我懂得了我们教师要做一名牧羊人, 一定要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他们能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今后的课堂所要努力的方向!总之,我们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做教师很简单,做好教师却很难:

我们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我们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我们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我们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概。

假如以上我们暂时做不到,那么就让我们从一笔好字练起,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起,端正一腔为学生服务的态度,用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去认认真真备课,认认真真上课,认认真真工作。相信只要肯付出,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熠熠生辉!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