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绿色教育 从点滴做起—刘 静

作者: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 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09-11-01 00:00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及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素养是人的现代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所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标准之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观念,要从青年学生抓起,尤其在当前学校真正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候,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环境忧患意识、环境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自觉参与社区环保的意识,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创建优雅、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把环境教育有机渗透在学校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活动中,形成全方位的、人人关心环境教育的新局面。
一、树立绿色参与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
各种活动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处处以人为本,开创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全社会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我们以学校为主阵地,在校内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主要是结合各种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气象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环保征文、环保专题黑板报评比等。同时,把学生领出校门,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如小凌河水污染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和整治情况;垃圾分类的现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噪音污染及解决;城市牛皮癣成因及措施等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学生到社会上进行专题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我们还组织学生到街道参加社区的环境整治,为社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使同学们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二、提高绿色环保意识, 形成家校合力
教师是环保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关系到环保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们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自觉地将环保教育根植于课堂教学中,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了解人类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新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价值观,初步懂得协调人类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到细水长流,用涓涓细流浇灌学生的心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格素质。学生在不断强化已掌握的环保知识外,逐步了解“工业三废”及噪音的危害和防治,绿色植物的作用,绿化、美化的意义,初步了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自然存在共命运和相互依存的一面,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念,从而做到珍惜爱护每一滴水、每一片绿叶、每一寸土地。
在教学中,各课老师都自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渗透教育,以课本为本,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渗透和拓宽环境教育,力争使环境渗透教学达到最大覆盖面。
积极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绿色行为,使学生在家中也能自觉养成了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这样家校合作,使学生绿色意识大大提高。
三、加强绿色监督意识,深化教育效果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深化绿色教育的效果,我们把环境教育走向校外,推向社会,开展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还注意形成学生与社会的互相监督的良性循环过程。
首先,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垃圾处理场,还组织学生参观塑料厂除尘,净化废弃的设备,化工厂排污设施等,让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也丰富了写作素材。暑假期间,我校结合市区举办的夏令营,组织学生去海滨,去森林,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认识到环保是一项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大业。
然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环境宣传监督活动。运用课堂掌握的物理知识联系自己的绿色活动实践,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如废电池的危害:一节小小的电池,危害持久,无论是裸露在大气中,还是深埋在地下,都会严重危害居民及子孙后代的健康。但废电池又浑身是宝,含有许多可再生利用的物质。让居民知道废电池的危害和价值所在,进而教育他们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粒废电池,把它放到回收点去。
同时与社区、工厂联起手来,让社会为我们的学生绿色课程打分,及时反馈学生们在校外的宣传监督情况。让环保意识犹如一粒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总之,这种从课堂到家庭到社会的不放过细微之处,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的绿色教育模式的确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把环保真正落到了实处。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