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浅谈在班级管理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张学梅

作者: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 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09-11-01 00:00

  随着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中国的城市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体系和国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对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如,由含氮氧化物而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公害、水质污染及噪音;由有毒有机化合物产生的地下水土污染、产业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增加等,这些城市、生活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出来。与此同时,溴氧层的破坏、地球的温暖化、酸雨(雾)、热带林的减少、沙漠化、野生生物种的减少和海洋污染等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深刻化。不仅如此,倘若地域性环境问题不加以有效控制,势必会逐步发展为深刻的地球性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使人们正确理解和解决日益深刻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环境问题,保护和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与生存环境,首要的是必须使每个人都能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环境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掌握解决环境问题和保护、创造良好环境的实践能力,(环境观)。形成对环境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科学看法和想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出路则是实施和推进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外,也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使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学校教育,对全社会的环境教育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因此,学校环境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地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自觉树立环境意识,并有义务宣传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对周围出现的不爱护环境的言行采取恰当的措施。下面是我在环境教育中的点滴尝试。
一、研究性活动的开展

  (1)在提出了问题之后,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起爱好确立研究的问题,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科学性、可行性、有价值、切入口小”等研究问题。以下问题仅供参考:○1小区公共设施遭破坏;○2城市“牛皮癣”:○3形行色色的乞丐;○4国旗升降情况;○5车辆乱停放问题;○6不规范的汉字书写;○7小区环境卫生问题。
(2)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及居住的地段,组成了几个小组。确定一名具有号召力,具备领导该组同学较顺利地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为组长。由组长召集组内人员进行分工(资料员、上网员、记录员、采访员、摄影员、结题报告执笔者等),明确每人的职责,建立评价制度,每次活动都对学生进行考评。这样,最后给学生的评价就有了依据,并能起到督促的作用。
(3)指导学生设计活动计划,准备采访的提纲和预计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计划我事先向被采访的有关单位进行了联系,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外出安全教育,要求外出采访前要填写申请表,每组组长在活动结束后要清点人数,向辅导老师汇报。于此,活动前期的动员和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活动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准备,学生们已在校外广泛地资料搜集,到小区实地调查公共设施遭破坏的情况,走上街头巷尾查找不规范汉字书写、拍摄到处乱张贴的广告,到城管监察大队对车辆乱停现象进行专题采访,到居委会对小区居民的环境卫生状况作访谈调查,对市民了解《国旗法》的情况进行随机抽样等活动。一段时间后,学生们那一份份调查的资料、现场拍摄的照片、录象带、谈访录音带呈现在教师眼前。教师根据各组递交的资料对他们这阶段的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同时指导他们对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搜集的资料,根据课题目标对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归纳。然后对活动中的不足提出建议。对初始的计划进行了修改完善,继而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比较分析总结阶段
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动手操作与体验探究,获得对探究过程的初步感性认识,掌握了基本的探究方法。那么,总结阶段是将自己经过实践探究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是学生分析问题、提炼观点能力的锻炼。把这次“给城市洗把脸”的主题活动过程展示出来,就要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第四阶段:汇报评价
集体汇报是一个信息交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通过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来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产生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再次提供创造的机会和学会欣赏别人的机会;再一方面是汇报的同学从精心准备到展示,大大得到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心理感。             
第五阶段:活动延伸
《倡议书》
尊敬的小区住户们:
 当你们在晨光中健身,在午后悠闲漫步,在黄昏全家溜达欢笑时,那些公共健身器、卫生设施是否会被你们遗忘?也许会,也许不会。健身器材、卫生设施是我们大家的,有了它们,我们小区才有那么多欢笑,那么干净整洁,才有那么多健康。然而,现在有许多器材被破坏。有的垃圾屋的门窗被卸掉,垃圾躺在外面;有的被人拿去部分零件去买卖,有的竟被小孩从土里挖了出来,一次次的破坏,让它们无法为大家服务。何必呢?为什么不让它们为我们默默奉献。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倡议:
      1、回到家教育孩子一定要保护公共设施,并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2、假如有看见别人破坏设施要上前劝阻,如有人偷盗应及时报警。
      3、有能力的修,无能力的出钱,这样不但为自己,为他人,也为社区风貌做善事。
      4、向邻居宣传保护、爱护设施。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能一起努力,总有一天,那些破坏行为会停止的。希望大家有所行动。
二   半半项目的实施(Fifty-fifty project)
半半项目是汉堡市教育部门于1994年倡导实行的,旨在为学校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项目,目前已在德国大多数地方的中小学进行。在德国,公立学校的所有办学费用一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实施半半项目的学校通过教育学生爱护自然、减少浪费为教育行政部门节省相关的开支,教育行政部门则将节省下来的费用中一半作为奖金奖励给学校,学校可自由支配所得经费,该项目因此而得名。 实施半半项目的主体是学生,各科教师都会向学生讲解节约水、电、煤气等能源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就此开展讨论,哪此资源可以节省,如何节省,并分组展开调查,提出并实施节能方案。
我班参与了半半项目。,第一学期在物理教师指导下学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能源及我国拥有哪些能源;在第二学期,一组学生用测光仪对教室进行测光试验,证明教室内原有的照明设施只使用一半光线就足够了,于是我们倡导全校所有学校、所有班级平时在室内需要开灯时只开一半的灯,这一活动使学校在2008年度中共节约了30%的电。另一组学生则带领8年级的学生一同讨论如何通过节约供暖来节能,他们使用温度计对教学大楼内的温度情况进行测量并作详细记录,提出并实施能源节约方案。该小组的活动是由学生自主操作进行的,活动的一个成就是使学校领导知道了大楼中什么地方供暖过度,什么地方无需供暖等。这一节能活动是物理课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了供暖系统的原理,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亲近大自然
面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开展野外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趋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使得人们离机器越来越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抽象的建筑于电视媒体的概念而不是亲身体验。所以让青少年亲近自然是很必要的。
据1998年"环境与人类"中学生夏令营的反馈,营员们对天童实验站感受最深的首先是亲近了大自然,占96%,其次是爬山富有刺激,占57%,再次认为天童的绿色充满活力的,占28%;在最喜欢的活动中登山占78%,在山溪中戏水占36%,大自然寻宝占25%;在问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时,82%的营员认为是与城市环境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54%的营员认为植物和鸟类繁多也是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反馈充分肯定了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意义,即亲近自然。天童生态实验站开展野外环境教育活动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它具有与城市环境完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它对久居城市的人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城市青少年渴望亲近大自然,而野外环境教育基地提供了他们这个机会。从对最喜欢的活动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特色又放手让营员参与的活动受到欢迎。反馈中营员们喜爱大自然的情感溢于言表。
德国环境教育学者多拉瑟(Rainer Dollase)指出,环境教育应“情感基础第一,不是认知第一”,因为“对大自然的美是具有环境意识行为的先导。”而要实现这一情感目的,则应由教师精心策划,带领学生到森林田野去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和探究大自然,同样,这种形式的教学也是学生从认知上探讨学科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复杂关系的准备。
所以这学期我尽量安排学科教学有相当课时是在户外进行教学的。如每周生物课有两个课时(每课题45分钟)是在学校运动场及校园其它地方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各种植物及其生长特点,或发现新植物,研究其特性等。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校开展户外环境教育,我校根据其教学计划确定一段时间,选择一个环境教育中心,让学生在其中生活一到两周甚至更长时间,还利用节假日到这些中心组织各种活动。该环境教育中心还有树林和小湖泊,林中和湖中有各种小动物,如青蛙、昆虫等,有用玻璃隔开的可视蜜蜂窝,等等。环境教育中心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形成环境情感,同时,学生生活于其中,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劳动观念等品质的形成。 这种户外教学通过提供直观感受,使学生的环境意识不再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它产生的基础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切感受。户外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并了解真实自然的机会,能使学生自觉联系课堂教授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中有关价值观与态度、道德感与责任感的说理教育内化为自然素质。户外教学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环境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础。
我国面积广大,物种丰富,自然风貌多种多样,而经济又高速发展,城市急剧膨胀,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在这样的国情下,我国的环境教育应考虑进一步发掘国情中的环境教育资源与信息,重点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反映时代内容,及时引入最新的环保知识和技术;改进教育方式,采取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改变只重知识和政策宣传而忽视行为指导的现象,鼓励公众参与;加强信息交流和环保执法的透明度,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环境保护科研与管理、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重视环保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首先应重视对国外环境教育理论的引入;努力提高环境教育师资及其培训的水平;加强地区间交流,尽快推广一些环境教育开展得好的地区的经验,提高全国的环境教育普及率;重视国际交流,向国外介绍我国环境教育的成果,树立我国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