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诺千金》教学反思——陈建军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作者:陈建军发布时间: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在本次教学大赛中,我所执教的是语文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一诺千金》的第二课时。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篇哲理散文,它通过两个小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诺千金这一品质的感人和可贵。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小男孩为给母亲买葡萄糖,而向“我”借了两元钱后,每天夜里帮人干活,终于在第五天的拂晓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第二个故事则描写了“我”冒着大雨去车站接朋友,一个少年凭借自己的执着与朋友欢聚,而“我”由于朋友的食言失望而归的不同结局。通过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守信用、重诚信的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失信人的不满。

在分析文本之后,我将本课的重难点锁定于“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品读其含义来体会一诺千金精神的感人与可贵”。因此采用了线索明示的手段处理第一个故事,而第二个故事则是通过画面构想、汇报表演的形式加以体会的。

本课共经历两次试讲:第一次试讲环节流畅,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拘泥于浅表化,未达文章核心;第二次试讲,由于我对本课环节处理上的拖沓,课堂缺乏调控能力等原因,导致未能在四十分钟之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两次磨课的心理落差使我在正式讲课时心里十分紧张,致使后半节课课堂内容安排很“赶”,未能做到张弛有度。下面我将从整体教学设计上做简单陈述:

一.明示主线,引导自学

此处“主线”所指的是第一个故事中“我”前后的心理变化。这是我在读了一遍文章之后,头脑中出现的最清晰的思路,所以我及时地采用了这一条线索来处理第一个故事。所以我将第一个故事设定为自主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按照主线将文章内容串起来。在明示学生学习的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圈点批注相关内容,来加深理解。

二.想象画面,汇报表演

在研读第二个故事时,我是这样想的:“我”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两少年如期相聚;同时,“我”又是一个当事人,经历了被爽约的失落。然而,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更侧重于正面讲述两少年见面时的场景,这也正是映衬了我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因此,我希望孩子们在学习时,能够找到关键语段加以理解、想象两少年相聚的画面,以小组的形式将组内智慧的结晶表演出来,让全班同学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然而,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构思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与打磨,才能愈加体现课堂的魅力。下面就是我针对本课实际教学效果做出的几点零碎的反思:

一.课件

1.在计算机与投影屏幕分辨率不同步的情况下,深红色背景下出示蓝色字体,容易导致后排学生看不清楚;

2.“阅读提示一”字号小。

二.课堂用语

1.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我们可以讲授、我们可以答疑,但是我始终忘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课实际教学时,我忽略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说:在处理隔窗还钱那一部分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关键词“攥”、“淌”、“哑”,而不是向教学设计中那样,由我在ppt中直接出示;

2.同时,我还应该注意评价语的准确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一点,在孩子发言稍微欠缺的时候,要有辨识度地去评价,不能一味地表扬“好”,其实我还可以说“嗯,还不错,要是能再……就好了”或者是“老师觉得你比上次读得好些了,下次继续努力”……

3.这节课出现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之间的过渡语具有明显的错误指向。第二个故事我设计的是侧重于两少年如期相聚,而我使用的过渡语是“然而,大千世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一诺千金呢?”。这一过渡语所呈现出的效果就是听者会认为你在引导孩子说出朋友爽约未至的这一情节,这就完全偏离了我的设计,所以此处稍显尴尬。

三.朗读训练

这一部分的遗憾之处在于对“看我变戏法”这一句缺乏朗读指导,朗读与理解不到位。“看我变戏法”是文中出现的唯一一句直接引语,此处表达了小男孩兑现自己承诺时的欢乐以及为“我”带来的惊喜。此处在实际教学中,我直接带孩子去单纯地体会男孩的那份惊喜,而忽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加注意。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我十分庆幸在我的成长路上有这么多的“灯塔”,为我指引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感谢指导教师们一次次地帮我磨课,感谢听课教师们为我“捧场”,非常感谢大家。正因如此,我在实验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快乐的。希望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吸取这次的一些经验,让这门艺术不再遗憾!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